專欄新型冠狀病毒

在防疫這件事上,上海爲什麼能做得更好

劉遠舉:上海能有更好的公共政策、公共服務,根本的原因,其實未必是出於「集中力量辦大事」,「硬核強力的官員「,而是民衆的權利意識。

疫情擴大後,上海1月24日宣佈啓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機制。啓動了各項應急措施。嚴格檢查出入上海特別是重點地區的車輛與人員,對全部818輛地鐵列車每天進行整車消毒保證市民安全,市場活禽交易也全部停止,還關閉了迪士尼和豫園,以及各大旅遊文化場館。而且這些措施都在第一時間通過權威管道發佈了訊息。

對於各出入上海的交通要道,上海衛健委、公安、交通等部門,聯合嚴格監測交通工具上的人員的體溫,登記相關資訊。對發熱人員採取臨時隔離、轉送定點醫院等措施。對已在滬的重點地區來滬人員,上海加強社區排摸,嚴格實行居家或集中隔離觀察14天的要求,並準備了相應的場地與物資,強調落實屬地責任。當然也有被隔離人員抱怨服務還不盡完善。

上海的措施以及執行效率,得到了不少網友的讚揚。當然上海沒有武漢那麼大的壓力,但在所有面臨輸入性風險的省份中,上海也算做得不錯的。比如,集中隔離是「動員引導」且食宿免費,沒有出現強硬的、歧視性的硬核措施,更沒有網上傳的一些地方把武漢人當犯人對待的情形。

您已閱讀12%(434字),剩餘88%(316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