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教育

當女兒問起,誰是我的祖國?

李靜:愛國主義教育不應只是停留在口號或文學故事中,父母如果能夠在契約精神、責任與義務,和歸屬感上帶孩子一起探尋和學習,會更容易讓孩子形成對愛國主義的理解和認知。

【編者按】作爲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一直努力學習的父親,作者希望分享和中學生女兒之間的家庭教育,以及日常相處的感悟和驚喜。本文爲「陪伴成長」系列第十一篇。

「爸爸,我出生在北京,現在生活在上海,但我卻是加拿大人。那中國和加拿大到底誰是我的祖國呢?」 國慶節前夕,一家人在上海的一間加國連鎖咖啡店休息時,女兒突然問道。

「這真是一個好問題,我現在也不能回答你,也許兩個都是你的祖國吧。」我有些不確定地回答道。

您已閱讀8%(199字),剩餘92%(233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