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

美中達成初步貿易協議背後的邏輯

鄧聿文:美中都面臨談判處於僵局和貿易戰進一步升級的壓力,都有一個向國內交代的問題,也有妥協讓步的必要和空間。

經過一年半的長跑、日前結束的美中第13輪貿易談判總算達成初步協議,這讓先前繃緊神經的全球市場鬆了口氣。去年以來,兩國貿易談判的起起伏伏,尤其是今年5月第十輪談判在最後一刻的戲劇性談崩轉折,使得外界對美中貿易談判的預期更悲觀。

不過,此次雙方在談判前夕都釋放了善意,特別是美方的貿易談判官員,包括川普本人,沒有過多拋出一些威脅性話語。我在本輪談判結束開始前一週的某個節目中,表示雙方有可能達成區域性的階段性協議。當時之所以作此判斷,最重要的理由是兩國圍繞貿易問題的談判和較量,已進行一年多,雙方都摸清了對方底牌,明瞭各自底線,都需要有一個協議結果向本國作交代。

美中是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這決定了兩國談判不會那麼輕易就出結果。但在對中國經濟力量和領導人的判斷上,美國談判團隊可能有誤。鑑於美中貿易的不對等以及兩國在科技領域的差異,美國可能覺得若對中國極限施壓,會迫使中方答應其要價,就像上世紀80年代的美日談判日本最終在美國壓力下屈服一樣。因此,外界看到,兩國從去年3月啓動談判起,美國提出的談判條件一次比一次嚴厲,直到不久前表示要對所有中國輸美產品加徵30%的關稅。這在去年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但中國並未被川普的策略嚇住,在自身能力允許的範圍內最大程度報復美國。

您已閱讀17%(531字),剩餘83%(268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