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GDPR

「懲罰性」監管有礙創新與成長——從歐洲GDPR談起

沈建光:歐洲GDPR的監管實踐對於中國有什麼啓發?過於嚴苛的監管規定,極大阻礙了歐洲公司整合和協同發展。

伴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數據資源得到越來越廣泛的使用,數據監管與數據保護同樣成爲各國關注的焦點。在今年6月的G20大阪會議上,各國首腦匯聚一堂,致力於在開啓數據治理與國際協調方面達成一定共識。然而,結合會後日方發佈的宣言,不難發現,所謂成果其實較爲「籠統」、「寬泛」,雖然有24個國家與地區在「宣言」中籤字,但印度、印尼和南非均表示拒絕,簽署國亦在對待數據流通和數據安全方面加強了自身的立場。

各國在數據保護方面的分歧源於不同的經濟約束條件與個性化的監管理念。根據梳理不難發現,歐盟在數據保護方面一直是全球的先行者,在落地層面也是全球最爲嚴格的監管者。2018年5月歐盟推出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以下簡稱「GDPR」),是目前覆蓋面最廣的個人數據私隱保護法規,但其規定的違反數據保護行爲將遭受的最高罰款額度爲2000萬歐元或當年全球營業額的4%二者的較高值,嚴管之嚴厲令人望而生畏,也受到不少爭議,甚至被稱爲「懲罰性監管」。

歐盟嚴格數據保護條例使得近一年來受到數據侵犯處罰的案例激增。自GDPR正式實施至2019 年上半年,歐洲各國的數據保護機關已經收到超過14 萬件侵犯數據權利的案件舉報;截止2019年9月底,總共有82個機構或者個人受到GDPR 的處罰。大量處罰的背後是監管層對於數據私隱保護的高度重視與從嚴監管態度,其也爲全球數據保護監管提供了一個可以參考的模板。

您已閱讀19%(587字),剩餘81%(250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沈時度勢

沈建光,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前瑞穗證劵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赫爾辛基大學經濟學博士。少時曾求學歐美,希望縱橫四海,遊歷全球;如今重心迴歸中國,專欄立意審視中外經濟,建言宏觀大勢。曾任國際經合組織顧問和歐洲央行資深經濟學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芬蘭央行經濟學家,現亦爲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客座教授。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