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爆雷」、「違約」等現象的增多,過去似乎是個空中概念的「風險」,越來越普遍地在市場中呈現。部分投資者認爲,市場風險暴露的增加,是市場弊端發作和經濟週期下行的結果,但筆者認爲,風險是與生俱來的,金融危機後中國風險暴露增加是風險表露形式發生了變化,風險隱性轉向風險顯性化,而風險顯性化正是市場發展趨向成熟的表現。
市場曾將2014年譽爲中國債市的「信用風險元年」,這並不是說2014年開始中國信用市場上的風險將上升,而是指2014年起中國債權市場上的信用風險將逐漸得到顯現,這意味著相關部門將朝打破剛兌的方向努力。「元年」稱號,實質上是市場對監管機構等管理職能部門,對打破剛兌市場建設信號的回應。打破剛兌意味著債券市場上利率市場化建設取得進展,信用風險差異化自然將得以體現,市場表現就是風險顯性化。
當前產業週期變化帶來了散點式違約的增多,這種現象仍將延續2-3年。中國經濟經過改革開放40餘年的發展,絕大多數行業都已結束擴張期,先後進入成熟期。伴隨產業週期的成熟,企業數量呈現先增加後減少態勢,競爭激烈程度急劇上升後再下降然後漸趨穩定,競爭核心由產量轉向創新,規模經濟重要性先上升再下降,等等許多產業結構變化。這個過程必然伴隨有行業內企業經營狀況的兩極分化,在激烈競爭中失敗的企業,在融資市場上將表現爲信用風險的爆發——違約。由於違約增加是產業生命週期的階段演化現象,因此未來中國信用市場違約增加機率將上升,但這個上升並不是週期性的,因而也將呈現「散點」狀特徵,同時較少具有感染性。綜合來看,中國經濟轉型時期,「散點式」違約將成常態,但隨著越來越多產業進入成熟期後期,違約現象將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