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

科技脫鉤、產業鏈位置與全球市場

劉遠舉:如果科技脫鉤導致學術體系脫鉤,中國的學術評價能否獨立、透明、廉潔,進而高效地完成對人才與學術方向的識別?

華為與中興的遭遇;美國商務部產業與安全域性(BIS)將華為等68家公司納入「實體清單」;IEEE對華為的學術限制;乃至中國籍教授、專家、留學生在美國遭到的限制,使得中美「科技脫鉤」的概念,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科技脫鉤對中國企業的直接影響是相對明晰的,由此對應產生了一個概念,技術自立,即中國企業依靠具有完全自主的智慧財產的技術與零部件,取代現有的國外技術與零部件,製造高科技產品。出人意料的是,作爲這個話題漩渦中心的企業,華為雖然一邊宣佈自有的操作系統與晶片,另一邊,其創辦人任正非卻站出來,爲「技術自立」這個概念降溫。

某種程度上,這是因爲「科技脫鉤」更深層次的影響,被很多人忽略了。

您已閱讀8%(288字),剩餘92%(347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