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四次峯會在日本大阪開幕。這是自2008年G20領導人峯會成立以來,日本首次擔任輪值主席國,也是日本有史以來承辦規模最大的一場國際會議。除20個成員國外,此次峯會還有17個國家和國際機構應邀參加,其中包括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等多邊機構。
日本對於此次峯會可謂重視異常。據日媒報導,日本政府從全國調用25000多名警察駐守大阪及其周邊地區,在會議相關設施周邊禁止無人機飛行,並對道路兩邊阻礙視野的樹木進行修剪。甚至連日本黑社會山口組也表示將「放假」來配合大阪G20峯會。通過此次日本爲G20的精心準備,再聯繫前一段時間日本政府在國際社會一系列的外交動作,不難看出,日本期望利用G20峯會和當前國際局勢來幫助自己實現「外交大國」乃至「政治大國」的夢想。
日本想成爲「政治大國」的願望由來已久。二戰結束後初期,日本作爲戰敗國被剝奪主權並受盟軍管制,在政治與外交領域身不由己,主要以低頭髮展經濟爲主。但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經濟實力的迅速增強(1988 年日本國民經濟總量達到 29710 億美元,相當於當時美國經濟總量的 58.25%,而且當時日本已成爲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世界頭號投資大國)也使日本國內追求「自主性」和「政治地位」的呼聲逐漸上升。特別是首相中曾根康弘上臺以後,對戰後「經濟立國」總體戰略進行了修正,多次明確表示,不僅要增加日本作爲經濟大國的分量,而且要增加政治大國的分量,「要承擔更大的國際責任」。從此日本政府確立並開始推行了「政治大國」國家發展總體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