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廣告業

利用人性弱點的在線廣告

科伊爾:在線廣告不停創造新需求,這本身並沒有錯,但這種做法現在已發展到遠遠超出了對社會有益的限度。

我們人類喜歡把自己想像成理性的存在,不同於其他生物——比如鴿子或老鼠。然而,行為科學推翻了人類例外主義的幻想。我們往往是根據經驗行事,而不是理性盤算。接受這一觀點的經濟學家們正在運用的,是廣告商和行銷者們早已知曉、又被吸引我們一次又一次點擊滑鼠的數字企業再次證實的理論。

歷史學家蒂莫西•斯奈德(Timothy Snyder)在最近一篇論文中指出,數字成癮代表著心理學家B•F•斯金納(BF Skinner)的習得行爲實驗侵入我們的生活。就像麥迪遜大道(Madison Avenue)的「廣告狂人」(Mad Men)一樣,他們在矽谷的後輩也在利用這些手段說服我們購買、瀏覽和點擊,以增加自己的利潤。很多數字公司都是以基於廣告的商業模式在運營。我們不給他們錢,但給了他們充足的時間;通過獲取我們的關注,他們從廣告商那裏獲得收入。

這是好事還是壞事?有證據表明,這些免費的數字商品在人們心目中價值很高。但不由自主點擊滑鼠的負面效果也很明顯。經濟學家很難評估廣告的社會成本和收益,因爲我們定義經濟福利的方式假定人們有固定的、已知的偏好,並根據這些偏好來決定他們想如何花錢。這種標準方法忽略了基於廣告的商業模式的本質,即人們花的是時間而不是金錢。

您已閱讀32%(517字),剩餘68%(111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