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對經濟命運的內省和不安是一個成長性行業的話,歐盟將主導全球市場。即便歐洲經濟成長已持續多年,政策制定者們仍不僅擔心歐洲無力打造一個能與美國匹敵的科技產業,還擔心被中國比下去。
這種擔憂經常演變成一種白宮及美國國會大部分議員所持的意識形態的較溫和版本:中國正在盜取技術、扭曲競爭和貿易、並結合國家間諜活動,對工業化世界的繁榮與安全構成全方位的挑戰。政策制定者和評論人士捨棄了貿易自由化這個熟悉的處方,而是提出了一種關於全球經濟格局的戰略觀點,認爲貿易意味著零和競爭、而不是互利共贏,各國政府奉行「經濟治國之道」,利用商業政策來達到外交政策目的。
布魯塞爾自由大學(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 VUB)的喬納森•霍爾斯拉赫(Jonathan Holslag)堅決站在這個陣營。在霍爾斯拉赫教授看來,歐盟在世界經濟中傳統上同中國接觸的方式——推動中國融入世貿組織(WTO)、鼓勵互惠投資——已經失敗。中國在富起來的同時,堅決不向外界期待的方向發展。中國非但沒有進一步向著市場經濟邁進,反而在向價值鏈上方移動的過程中加大了國家干預力度,破壞了歐洲在人工智慧、機器人和半導體等領域取得的進展。按照這種說法,除了傳統的不公平競爭工具外,中國還利用強制技術轉讓或簡單的網路盜竊來確立和固化自己的地位。
您已閱讀36%(557字),剩餘64%(99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