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書評:水壩與世界大河之殤

《湄公河最後的歲月》一書指出,河流生態危機的罪魁並非工業汙染或者化石燃料生產,而是用於水力發電的大壩。

在今後的日子裏,我們將聽聞更多關於河流的訊息。在人類世(Anthropocene),我們的文明賴以建立且至今賴以生存的河流幾乎全都面臨威脅,從尼羅河(Nile)、幼發拉底河(Euphrates)、恆河(Ganges),到長江(Yangtze)和墨累-達令河(Murray-Darling),皆是如此。

在布萊恩•艾勒(Brian Eyler)爲悼念東南亞最重要的河流而撰寫的《湄公河最後的歲月》(Last Days of the Mighty Mekong)一書中,罪魁禍首並不是造成氣候變化和青藏高原冰川融化的工業汙染或是化石燃料生產,而是中國和寮國修建的水力發電大壩。

作爲華盛頓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東南亞項目負責人,艾勒總結說,從生態和商業的角度看,水力發電正迅速成爲一種「過時的技術」。

您已閱讀17%(356字),剩餘83%(168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