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金融市場

警惕市場流動性錯覺

哈菲茲:平時充裕的市場流動性可能在關鍵時刻消失。電子交易、做市商縮減以及央行退出量化寬鬆構成三重威脅。

憤世嫉俗者會說,投資者知道一切事物的價格,卻對價值一無所知。但現實可能更糟,因爲他們也許甚至連價格也不知道。數十年來,投資者、政策制定者和學者一直把金融市場價格視爲對經濟表現和企業業績作出總體預期的關鍵指標。

當然,一些人承認,隨著泡沫動力的發展,市場可能會失控,而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一個正兒八經的行業已經發展起來,試圖確定下一個即將破裂的泡沫。的確,天天有唱衰者高呼:揹負鉅額債務的中國即將崩潰,或歐元區即將解體,或多年來大舉發債的美國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即將撐不下去。

然而儘管如此,圍繞市場價格的神聖性依然存在。大多數人並不質疑市場價格的基本形成機制是否存在缺陷。假如市場波動與人們對經濟表現或公司業績預期改變的關係不大,而在更大程度上是因爲參與者意識到市場運轉欠佳,並據此採取行動,那會怎麼樣?

您已閱讀24%(351字),剩餘76%(109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