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法國波爾多訪問時,曾有機會到Château Pichon-Longueville Baron(男爵酒莊)作客,在1855年波爾多的分級體系中,這是一個二級莊。主人招待午餐。席間,上來一款紅酒,我們一行中的《法國葡萄酒評論》品酒師菲力普•莫朗熱(Philippe Maurange)把杯中酒傾斜著看了看,又搖了搖,然後聞一下,啜一口,不容置疑地說道:「Château Petit Village,2001年。」衆人把目光投向Château Pichon-Longueville Baron的技術總監讓-勒內•馬提翁(Jean-René Matignon),一臉忠厚慈祥的馬提翁老先生微笑著點了點頭。未幾,又上來一款紅酒,大家又起鬨著讓莫朗熱猜,莫朗熱不露半點怯,賞色、聞香、淺嘗,說道:「Château Pichon-Longueville Baron,2002年。」這時,馬提翁臉上露出了些許狡黠,笑著說:「年份錯了,比上一款老。」「錯了?比上一款老?」莫朗熱一臉不解,側著頭,摸摸後腦勺,眼睛眨巴了一下,眼珠滴溜了兩圈,然後很肯定地說:「那一定是大瓶裝的,2000年。」見此,馬提翁又忠厚慈祥地點了點頭。莫朗熱解釋道,酒在大瓶子裏,成熟的速度會慢些,他開始時沒想到這一點。
這讓我想起從前在北京採訪鋼琴家李雲迪的一個情景。在我的手機裏,存著一輯阿圖爾•魯賓斯坦(Artur Rubinstein)彈奏的肖邦的《夜曲》。打開MP3檔案,一段略帶憂怨悽婉但又不失從容的旋律緩緩流出。「誰彈的?」我問。他凝神細聽,約8秒,脫口而出:「魯賓斯坦。」
在上述兩個故事中,葡萄酒是盲品,音樂是盲聽。葡萄酒與音樂,均是產品(作品)無數,變幻無常、豐富多彩、個性鮮明、不可複製。一款葡萄酒的風味,構成的因素有許多,打上產區烙印、地塊烙印、品種烙印、年份烙印、氣候烙印、釀酒師烙印……而一部音樂作品的風格,構成的因素也有許多,帶有國別特色、年代特色、作曲家特色、指揮家特色、演奏家特色、唱片公司(在錄製之後)特色……品嚐葡萄酒與欣賞音樂,對專家和業餘高手來說,有相似之處,那就是在整體把握中品味細節——以上提到的種種烙印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