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股市熊長牛短是不爭之實,熊市佔據了大部分的交易時間。那麼,爲何說這一輪熊市非常難得?難得至不能浪費?請看公開數據,至10月底爲止,代表大型上市公司主流的滬深300指數的動態本益比中位數(TTM)爲17倍,代表中小型上市公司的中證500指數的動態本益比(TTM)中位數爲19倍,均處於歷史最低的區域,值得一提的是,連從2009年誕生起就一貫處於高估狀態的、代表A股高投機主流的創業板指數平均本益比也回到難得的30倍「低」的可投資水準。總而言之,A股的總體估值水準已經是歷史上各次熊市低點(1995,2005,2012,再加上這次)中的最低,可以說泡沫基本被擠掉,而且結構也變得更爲合理:具備持續穩定的業績成長性、持續較高的盈利能力、良好的經營性現金流、穩健的財務狀況和戰略等基本特徵的經營能力優秀的上市公司股價表現穩定,而高槓杆、高負債、業績差的公司股價持續閃崩。這是歷史上少見的、符合投資邏輯的比價結構。
儘管這一輪熊市對各方而言代價高昂,然而,對各方都是很好的機遇。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好這一次難得的機遇?
前提就是,各方必須作理性的反思,共同認識到2015年股災的根源就是高估值、泡沫化的低收益資產加上高槓杆,而不是所謂的「敵對勢力惡意做空」,更不是「股指期貨」這樣一個中性的金融工具「作惡」。
您已閱讀15%(548字),剩餘85%(313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