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美國

老布希:冷戰後國際關係的塑造者

佐利克:老布希認爲美國的民族主義和國際主義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而並非彼此衝突。望下一代美國領導人以他的精神行事。

懷疑與美國的關係究竟有沒有好處的歐洲人,應該回憶一下老布希(George HW Bush)擔任總統時的情形。他是在跨大西洋關係和全球關係發生鉅變時進入白宮(White House)的。儘管只當了四年總統,他留下的遺產比大多數幹了兩屆的總統還要多。

1989年初,蘇聯最高領導人米哈伊爾•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帶來的結束冷戰的前景,讓歐洲人興奮不已。老布希告訴國務卿詹姆士•貝克(James Baker),他想見戈巴契夫。老布希意識到,他不僅領導著美國,還領導著一個聯盟,需要在對蘇談判中指引一個團結一致的北約(Nato)。

他的第一步措施——被大多數歷史學家忽視了——是他在那年5月的一項大膽提議:削減和均衡歐洲的常規軍隊。這一舉措讓短程飛彈談判變得無足輕重,緩解了與德國人的緊張關係——德國人擔心,消除中程飛彈後,德國就是剩下的唯一核戰場了。

您已閱讀26%(384字),剩餘74%(111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