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世

德國博世百年風雨啓示錄(上):向死而生

本文講述德國博世的故事,深度解讀德國製造華麗轉身的成長道路,「實業+普惠」的德國工業化道路是否會爲「中國特色」帶來借鑑?

德國工業鉅子博世集團的奮鬥歷程告訴我們:實業是國家強大的基石,企業家造富於人民。

研究博世,我們需要從200年前的歐洲談起,德國工業的歷史性崛起和今天中國製造全球化有著相似的故事。18世紀中葉,英國製造獨領風騷,英格蘭中部地區發起的工業革命席捲英倫,迅速蔓延歐洲大陸,一路強勁的創新風潮觸達美國。經歷了這場深刻影響歐洲乃至世界格局的技術革命,英國不但拉開了與歐洲大陸勁敵法、德的距離,還確立了其全球工業強國中不可撼動的霸主地位。英國製造也因其精湛的工藝和可靠的品質遠銷海內外:從曼徹斯特棉紡織品到雪菲爾刀具,再到鋼鐵製品與機械設備,世界工廠無可匹敵。工業革命的成功極大促進了出口,同時讓世界財富加速流向英國,也給英國企業主帶來始料未及的煩惱:其一就是山寨貨層出不窮衝擊傳統優勢市場,大量法德工廠模仿英國企業爭奪用戶;其二是智慧財產保護受到挑戰,英國人認爲商業機密被大量國外間諜窺探,工廠管理和生意經營策略也被複制。從煩惱走向憤怒。

這是否很像當今美國對中國抱怨?只不過英國抱怨的對象並不是遠隔大洋的國度,而是大批次生產「低質」、「廉價」商品的德國鄰居,他們認爲「德國製造」正在用齷齪的手段侵蝕英國的繁榮和尊嚴。而面對大量山寨產品對歐洲市場乃至英屬殖民地的衝擊,英國廠商決心聯名抵抗,他們推動英國議會於1887年4月23日通過了《商品法案》,明文規定進口商品必須寫明出處,「Made in Germany」(德國製造)由此誕生,用意在於區分和高品質英國製造的差異,遏制德國人,這種原產國標識的做法帶著英國強烈的自信以至傲慢。說白了,就是「立法打貿易戰」。

您已閱讀4%(675字),剩餘96%(1498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