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貿易衝突的大背景下,一份關於促進消費的「高規格」檔案出臺,管理層是想借此理順和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激發居民消費活力,顯然這是爲了應對當前出口和消費受到的挑戰,需要促進消費、提振內需來化解產能過剩等矛盾,減輕中國經濟對外貿的過度依賴。但在目前房價高企、股市低迷、經濟前景預期悲觀的情況下,誰敢「大手筆」消費?
中國如果不進行系統性、深層次的改革,則很難通過一紙檔案就能提振內需。要想促進消費和啓動內需,筆者曾在很多年前就曾說過:首先老百姓口袋得有錢消費(深度改革收入分配機制);其次是沒有後顧之憂敢於消費(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第三就是可以放心大膽的消費(產品質量過關)。這三條其實都不難理解,而且同等重要,要想讓促進消費的檔案真正落到實處,就必須要從上述這三個問題著手解決,否則口號再響、調門再高也難湊效。
讓老百姓口袋有錢,絕非簡單地讓央行印鈔票,而是需要合理的財富分配機制、再分配機制和稅收槓桿來調控,讓錢真正流進老百姓的口袋。但目前中國老百姓最大的存量財富或許就是一堆鋼筋混凝土組合的房子,而且絕大部分人是通過按揭貸款將未來的財富也提前配置給了房子。中國的房地產不但成了貨幣池子,也嚴重綁架了中國經濟,讓經濟出現了虛胖的幻象,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異常艱難,宏觀層面希望金融體系的資金流入實體經濟,但目前實體經濟平均利潤率普遍很低,而股市、股權等資本市場又萎靡不振,加上各種金融亂象和各種資產爆雷,導致投資者普遍信心不足,於是市場中的流動性又拐着彎流進了房地產領域,讓貨幣政策進退維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