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好萊塢可信,那麼古往今來每個科學家都有一個實驗室,裏面到處都是冒著泡的燒瓶、閃著燈的控制檯和發光的魔球。科學作家菲力普•鮑爾(Philip Ball)(他曾參觀過無數的科研實驗室)告訴我,現實情況大同小異:裝備可能沒那麼誇張,但總有裝備。
科學依賴於工具,往往是專門的儀器,用於探測或衡量以往探測不到的東西——想想伽利略的望遠鏡或牛頓的棱鏡。諾貝兒獎經常被授予開發此類工具的物理學家:雲室(1927年)、電子顯微鏡(1986)、還有LIGO鐳射干涉儀引力波天文臺(2017年)。
那麼經濟學呢?經濟學也有自己的諾貝兒獎,但很難找到一個因開發此類新工具或儀器而被授予獎項的個案。西蒙•庫茲涅茨(Simon Kuznets,1971年諾貝兒經濟學獎得主)也許是這方面最有資格的,因爲他發展了衡量國內生產毛額(GDP)背後的思想。可惜,GDP是一個廣義的總量,庫茲涅茨深知其中的侷限。
您已閱讀21%(389字),剩餘79%(142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