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

中美摩擦難以避免,中國如何應對?

張明:中美貿易摩擦註定會長期化、複雜化,短期達成一攬子協議來妥善解決的機率很低。但中國不應亂了方寸。

2017年,全球經濟迎來自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最好的一年。在2017年,經濟復甦終於從少數國家擴散到大多數國家,全球經濟呈現協同復甦局面,這帶來了全球貿易與短期資本流動的回暖。在2017年,除美聯準之外,中國央行、英格蘭銀行也開始收緊貨幣政策,歐洲央行、日本央行相繼釋放會在未來收緊貨幣政策的信號,全球央行的貨幣政策由分化轉爲集體收緊,這也是美元指數顯著回落的原因。在2017年,歐元區大國在選舉方面的政治風險沒有變爲現實,荷蘭、法國、德國的國內大選中,極左與極右政黨最終都敗給了主流政黨。在2017年,地緣政治衝突最終被證明是可控的,無論中東問題還是朝核問題最終並未釀成大的衝突。

2018年上半年,全球經濟卻急轉直下,呈現出如下新的特點:第一,全球經濟由協同復甦再度轉爲分化。在發達國家中,除美國經濟依然維持較高成長外,歐元區、英國、日本經濟增速均呈現顯著回落態勢;第二,隨著全球經濟成長重新分化,全球貨幣政策也由預期中的集體收緊轉爲重新分化。目前,僅有美聯準仍在持續收緊貨幣政策,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已經開始發生調整,歐元區、日本央行也推遲了收緊貨幣政策的計劃。全球貨幣政策由多家收緊轉爲美國一家收緊,這也是美元指數在2018年重新走強的重要原因;第三,全球地緣政治衝突明顯加劇。美國在2018年第2季度宣佈退出伊核協議的行爲,直接將全球油價中樞水準推高了每桶20美元左右,並給全球經濟帶來新的滯脹壓力;第四,中美貿易摩擦明顯加劇,並有在未來繼續升級的態勢。中美貿易摩擦將會削弱美國、中國等成長較快經濟體對全球其他經濟體的需求外溢效應,從而不利於全球貿易與全球經濟的復甦。

客觀而言,儘管事先確有一些徵兆,但中美貿易摩擦從2018年3月至今如此激化,卻是之前大多數人沒有預料到的。從經濟基本面來講,2017年全球經濟協同復甦,導致美國的貨物貿易逆差在2017年重新達到8000億美元以上的歷史峯值,這是川普政府挑起貿易戰的背景之一。然而,川普政府挑起中美貿易摩擦,有著更深層次的目的與訴求。筆者認爲,中美貿易摩擦的表面原因,是中國對美國有著龐大的貨物貿易順差,而美國政府試圖通過各種措施來降低這一貿易失衡。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美國政府對中國經濟的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心存忌憚,試圖通過貿易摩擦來阻斷中國的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最深層次的原因,則是美國政府感受到來自中國的競爭壓力,試圖通過貿易摩擦來遏制中國經濟的崛起,以長時間保持美國經濟的全球霸主地位。

您已閱讀28%(1032字),剩餘72%(267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