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

如何理解順風車爭議中的「社交原罪」?

寇竹卿:取消順風車並不會讓人間的命案減少,但誘導式命案的隱患值得有相匹配的安全解決方案,滴滴做不到,不代表其他公司做不到。

今年五月鄭州空姐李明珠被順風車司機殺害,滴滴信誓旦旦地宣佈要整改,並且關閉了深夜至凌晨時段的接單系統,還描繪出一鍵報警、影片報警等在途安全報障的藍圖。8月24日,溫州趙姓女孩遭到順風車司機殺害,多數人這才幡然警醒:原來這些承諾全是未兌付的空頭支票。

比較三個月內滴滴捲入的兩次輿論風波,可以明顯看出溫州女孩的被害激起了更加強烈的質疑。原因很簡單,滴滴在這起悲劇的發展過程中,更突出地展現了其安全制度的潰敗。

李明珠被害之後,公衆討論都是技術性的東西,就是如何在封閉空間構建安全的小技巧。而圍繞溫州順風車司機殺人,技術性的討論反倒不多見,「永久關閉順風車系統」的新主張開始出現,當然這個主張也受到駁斥,順風車的存廢問題進入公共視野。

您已閱讀14%(313字),剩餘86%(196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