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的C端風口上有多少個「李鬼」?

蘇婭:中國的人工智慧消費者類產品還處在初級的系統整合階段,仍然需要進一步加大對於市場和人工智慧的技術認知。

自2017年人工智慧成爲國家級支持產業以來,關於人工智慧的產品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從小冰、賢二機器僧到機場商店裏的智慧喇叭、陪伴機器人,似乎《機器人總動員》裏貼心的瓦力正在向我們招手,名目繁多人工智慧產品讓消費者目不暇接。然而,這是否是一個真正的風口?在這個風口上有多少打著人工智慧旗號的「李鬼「?筆者認爲,中國的人工智慧消費者類產品還處在初級的系統整合階段,仍然需要進一步加大對於市場和人工智慧的技術認知。

衆所周知,數據、計算力、演算法模型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工智慧的效果。作爲AI智慧C端設備的代表,亞馬遜的Echo和谷歌的Google Home一個是美國最大的電商壟斷者、在生態和市場方面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一個在演算法模型和語音搜尋方面遙遙領先。儘管兩者由於在中國大陸缺乏相應的應用場景和硬體支持很難打開市場。但這股智慧裝置的熱潮卻自去年以來燒到了中國,京東、阿里、小米等相繼推出了智慧喇叭,而騰訊、喜馬拉雅等則相繼推出了小Q機器人以及科大訊飛的阿爾法蛋機器人,定位爲陪伴型機器人,主打早教市場。打開京東,搜尋智慧機器人有8萬多條產品資訊,智慧喇叭也有近2萬條產品資訊。然而,這些打著人工智慧旗號的產品,很多卻並不智慧。在產品評價中,我們看到有些智慧喇叭,怎樣都無法語音喚醒,卻在半夜自己喚醒;有些名爲陪伴機器人的智慧裝置,僅僅是一個智慧故事機,大部分中小企業所生產的智慧裝置內容單一、功能雷同,完全談不上能夠進行自我學習的「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最重要的是通過一定的演算法實現機器的自我學習。而筆者發現現在世面上各種C端的人工智慧的產品,更多是系統的整合商,整合了語音技術、視覺識別技術以及演算法。這種沒有自己原生技術和演算法調教的產品,只是憑著先發制人和管道優勢迅速佔領市場,但無論是在內容更新還是演算法更新上都很難持續。「數據量豐富、商業化迅速、資金充足是中國人工智慧行業迅速發展的得天獨厚的條件,」來自英國的Meet AI聯盟的發起人、Emotech創辦人陳希說,「但是如何更爲精準的運用數據,如何用先進的演算法讓人工智慧更有效率,這個是很多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需要了解的。在英國,人工智慧在消費者端的應用十分廣泛,涵蓋了醫療、教育、養老等相關的範疇,雖然大企業並不多,但是很多中小企業憑藉其獨特的演算法優勢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據陳希介紹,以開發AlphaGo聞名的Deepmind,實際上是歐洲人工智慧企業的縮影,「歐洲人工智慧的研究相對中國和美國而言,更爲學術化。歐洲很多國家,如英國、瑞典、芬蘭都有很多人工智慧前沿的研究,但是由於市場容量,商業環境等原因,商業化速度比較慢。」目前,華為、科大訊飛等企業都設立了歐洲研究院,目的就是通過進一步的交流和僱傭國際化人才提高自身的科研水準。而Meet AI設立的初衷也是希望建立一個中立的平臺促進中國和歐洲在人工智慧行業在學術、商業化方面進行交流。

您已閱讀56%(1211字),剩餘44%(96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