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在進行海外投資或者是海外項目執行的時候,無論是「援建」還是以「利潤爲目標」本質上都是對當地勞動與自然資源的利用,需要與當地的政府及社區產生互動,社會責任是企業無可迴避的話題。
近些年,隨著全球公民社會的發展和媒體的網路化,越來越多的NGO和國際媒體也介入到企業社會責任監督和塑造中,這樣就無形中放大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國際效應,使得企業社會責任已經超越了微觀經濟的範疇,成爲了企業競爭力乃至國家競爭力的一種體現。
2016年國際媒體對於「浙江華友鈷業」供應鏈報導,以及最近英國《金融時報》提到的「一帶一路」部分受阻的項目,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企業在社會責任做得不夠到位。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將企業的社會責任與國家意識相聯繫也是很多媒體慣用的報導思路。因此,作爲中國「一帶一路」項目的實行者,中國的企業實際上承擔著「海外發言人」的角色。在企業海外的運營中,如何去政治化,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應,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發展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然而,就目前的國際輿論來看,有些中國企業對於在國外履行社會責任的意識仍然比較薄弱,資訊披露也不夠透明,以至於經常被誤解。
您已閱讀17%(480字),剩餘83%(242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