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宏觀政策:保持定力還是適時微調?

樊磊:當前政經環境下,宏觀政策緊縮對實體部門出清意義可能不大;對道德危機問題而言,關鍵不在於政策鬆緊,而在於結構性改革。

伴隨著中美貿易爭端的升溫和對於下半年經濟成長的擔憂,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近期出現了一定調整。上週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穩健的貨幣政策的基調由「穩健中性」轉向了「鬆緊適度」;而7月31日政治局會議也肯定了「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力度」,雖然並沒有完全放棄「去槓桿」方針,也認爲需要「把握好力度和節奏」。就短期而言,出於「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考慮,中國的宏觀槓桿率有可能重新上升。

雖然資本市場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之後出現了一些反彈,但政策的轉向也引起了一些爭議。一些市場人士認爲中國的宏觀政策應該更長時間的保持定力:更多的緊縮可以幫助市場更好的出清,甚至可以幫助打破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券等所具有的政府隱性擔保;短期的痛苦才能夠爲更長期的繁榮打下基礎。

然而,對此筆者卻持有不同的看法:考慮到當前中國所面對的特殊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宏觀政策的緊縮對於實體部門出清的意義可能不大;而對於解決隱性擔保等道德危機問題而言,關鍵的問題不在於政策的鬆緊而在於包括財政改革在內的結構性改革。

您已閱讀14%(451字),剩餘86%(268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