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

臺灣在中美貿易戰之間險中求生

林祖嘉:臺灣會抓住中國企業因爲貿易戰而轉移生產訂單的機會,還是站在美國一方、同樣去限制中國企業?

7月6日,美國對中國大陸出口商品的第一波課稅正式生效,將針對818項價值約340億美元的輸美商品開徵25%的關稅。而爲了報復美國對中國產品徵稅,在同一時間,中國大陸也宣佈對美國輸出到中國的545項、價值約340億美元的商品,同樣加徵25%的關稅,美中之間的貿易戰爭等於正式開打。

中國大陸(包含香港)是臺灣第一大出口國,佔臺灣總出口的41%,而其中又有很高的一部分是在中國大陸加工生產後再銷往美國;另外,美國本身也是臺灣第二大出口國,佔臺灣總出口的11%。所以當這兩個國家出現嚴重的貿易爭議,可能會導致雙方貿易大幅縮水時,臺灣對這兩國的出口也會受到影響。因此,中美貿易戰對所有臺灣企業而言,是一件非常受到關注的事。

2017年,臺灣對中國大陸及香港的出口總值達到1302億美元,佔臺灣出口的41%,其中大約有七成是零組件與半成品,同時又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中國大陸組裝生產成最終產品之後,再出口到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地方。另外,依據中國大陸的統計數據,2015年,前20大中國大陸對外出口企業有9家是臺商,這9家的出口總值達到1231億美元。換言之,目前兩岸貿易如此頻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爲兩岸生產鏈的整合──臺灣大量出口零組件到中國大陸,經過加工生產之後,再銷往第三國。因此,假如貿易戰導致中美雙方貿易因而受阻的話,臺商受到的牽連自然不在話下。

您已閱讀22%(568字),剩餘78%(201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