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支持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暖風頻吹,利好接二連三。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出任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中國央行對小微企業實施定向降準;央行行長易綱在6月29日的全國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電視電話會議上明確表態:要堅持不懈地把金融服務小微企業工作推向深入,擴大小微企業貸款投放,適度降低小微企業貸款成本。
由此來看,中央決策層面對於支持和鼓勵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決心很大,意識到了發展中小微企業是培育經濟新動能和潛在成長力的重要源泉,尤其中小微企業在推動經濟成長、促進就業、激發自主創新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幾年「國進民退」導致民間投資的信心大幅受挫,民間投資在2016年跌落後這幾年一直在低位徘徊。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支持措施和適當的發展環境,民營中小微企業在中國發展舉步維艱,隨著人力成本的上升和房租的飆漲,以及實體經濟萎靡,導致大量的「雙創」(大眾創業、萬衆創新)企業雷聲大雨點小,很多都半途而廢,若任由這一趨勢發展下去,中國經濟潛在成長堪憂。
對此,中央決策層面開始關心中小微企業發展和未來的戰略佈局是個好事情,但好事辦好還得講求策略和方法。比如讓金融服務中小微企業,通過央行定向降準來解決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有點隔山打牛。畢竟存款準備金率工具是一個總量型工具,把「定向」包裝的再精確也未必能解決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尤其在目前全面去槓桿的宏觀大背景下,銀行等金融機構資金鍊條全面收緊,資金成本受到供需影響自然走高,再加上執行審慎監管標準的銀行金融機構不可能輕易給中小微企業去貸款,他們寧願貸款給那些有房產物業的夕陽紅國有企業,也不會爲了響應政策口號去冒險。畢竟中小微企業的資信狀況較差和缺少可抵押的硬資產,它們在銀行很難拿到廉價的貸款,如此一來往往就形成了銀行把錢低價借給央企、國企,然後這些央企、國企再通過理財、投資、PPP融建等方式再高價借給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房地產企業,還有部分流向民間高利借貸領域,只有部分幸運的中小微企業才能獲得零星的高利借貸資金。顯然通過央行定向降準來解決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不太靠譜,只能說是央行找個藉口給市場輸送流動性而已,並不能解決中小微企業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