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再立改革潮頭:2018年下半年中國經濟展望

程實、錢智俊:2018年下半年,我們對中國經濟前景維持謹慎樂觀,新經濟、消費升級、「一帶一路」、國企改革等投資主題值得繼續關注。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隨著2018年全球經濟迎來複蘇之春,全球政策正加速從需求側刺激轉向供給側改革。作爲先行者,中國供給側改革已經初具成效,成爲中國經濟新韌性的基石。因此,展望中國經濟,關鍵在於把握供給側改革的未來演進邏輯。

2018年是供給側改革的承上啓下之年。從成長視角來看,2018年供給側改革將進行新接力,發力重心從粗放式的行政調控轉向精準化的市場調節,有望進一步鞏固經濟成長的內生動力。從通膨視角來看,2018年供給側改革行至第一階段的下半程,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將引導通膨步入一個小高峯,並形成多重分化的結構性特徵。從更加宏大的歷史視角來看,2018年下半年將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量級的新起點,更多超預期的、實操性的改革開放措施有望陸續推出。有鑑於此,2018年下半年,我們對中國經濟前景維持謹慎樂觀,新經濟、消費升級、「一帶一路」、國企改革等投資主題值得繼續關注。

供給側改革開啓新接力。2017年11月,我們在展望報告中指出,2018年供給側改革紅利將夯實中國經濟的新韌性,實現長週期築底和新舊動能轉換。2018年初至今,上述效應正從三個層面漸次顯現。成長層面,2018年中國經濟成長開局平穩,企業盈利的持續改善不僅促使生產活動保持旺盛,亦引導民間投資同比增速強勁上升。風險層面,在2017年中國宏觀槓桿率成長放緩的基礎上,2018年1-4月,中國非金融企業部門槓桿率和金融部門槓桿率雙雙下行,並伴隨影子銀行規模大幅萎縮,系統性風險在源頭上得到有效治理。潛力層面,截至2018年5月末,中國獨角獸企業數量位居世界第二,有望藉助中國資本市場針對性的制度創新,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得益於上述改革紅利,供給側改革與經濟新韌性已經構成相互促進的正向循環,爲2018年下半年供給側改革的加速深化提供了充沛的空間與動力。

您已閱讀16%(767字),剩餘84%(411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