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5月8日這個日子。歷史可能會記住美國在這一天放棄了其對盟國的信念。唐納•川普(Donald Trump)退出伊朗核協議讓華盛頓——而不是德黑蘭——違反了一項國際協議。幾十年來頭一回,美國在沒有任何歐洲夥伴支持的情況下行事。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是在英國、西班牙等國的支持下發動的——美國還曾半心半意地試圖爭取法國和德國。相比之下,川普使美國孤立於其他所有西方國家,而沒有付出與盟友協調的任何努力。還有誰能讓退歐後的英國與歐洲團結起來?
川普此舉的第一個犧牲品是僅存的全球秩序表象。美國現在發現自己與以色列和沙烏地阿拉伯組成了一個孤單的小集團,處在一個有毒國際裂口的一邊。而另一邊是中國、俄羅斯、歐洲和伊朗,幾乎肯定還可以加上日本、印度、澳洲和加拿大。看不出怎麼能阻止這一鴻溝加大。川普對美國最鐵桿盟友異口同聲的懇求充耳不聞。其中兩個盟國的領導人,法國總統艾曼紐•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和德國總理安格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甚至在過去兩週親自到華盛頓陳情,結果都無功而返。
第三個資深盟友、英國外交大臣鮑里斯•強森(Boris Johnson)指出,世界對伊朗核協議沒有「B計劃」。換句話說,如果不能談判,那就只能打仗。川普讓歐洲陷入一個它竭力躲避的兩難困境。美國的主要北約(Nato)盟國面臨一個選擇:要麼維護一個由它們斡旋——且伊朗至今遵守——的協議,要麼加入一個「美國優先」的戰爭派對,而它們對此毫無影響力。第一個將引發美國製裁繼續同伊朗做生意的歐洲銀行和能源企業。第二個意味著歐洲國家放棄自己的最佳判斷,冒險經歷一場對歐洲的傷害遠遠超過對美國傷害的中東衝突。與美國站在一起還會帶來高昂的政治代價。在對川普發起「奉承攻勢」後,馬克宏在國內的民調支持率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