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回臺灣掃墓時,與出國多年未再見面的近十位臺大外文系同學一聚。我們的話題不知不覺地來到如何振興臺大的影響力,和最近在媒體霸屏的臺大校長遴選風波背後的「綠藍」黨派鬥爭。兩位在臺大任教的老同學對政治「卡」學界的僵局憂心忡忡,而我認爲這個事件已經歷近三個月的持續發酵,除了糾結了國臺辦2月底提出的「惠臺31條」政策在臺灣所引起的爭奪人才焦慮,更令人思索「政府監督」和「大學自主」之間的平衡。
4月14日臺灣教育部長潘文忠因臺大校長遴選事件辭職,他在千字長文的辭職聲明中表示,「希望所有的政治操作能就此停止,讓本案迴歸到單純的校長遴選程式和當選人身份適格的討論。」 綠營和藍營人士也分別引用此文,將「政治操作」的帽子扣在對方頭上。
當臺灣正急切面對和大陸的人才爭奪戰,以及急欲提高高校的全球學術地位之際,以政治因素嚴重干預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的理念,無異於在招攬人才的策略上以劣幣逐良幣,達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您已閱讀6%(398字),剩餘94%(657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