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

「瞄準未來」的中美貿易戰

趙洪巖、盛柳剛:中美貿易戰是瞄準十年後中美科技與貿易角力的序幕。科技自主創新纔是中國打贏這場持久戰的關鍵。

近日美國商務部針對中國有關智慧財產的301調查出爐,指責中國政府強制外資企業轉讓技術和智慧財產,對美國造成了每年500億美元的損失。因此擬推出針對中國的三大組合拳:對中國的航空航天、資訊通訊和機械行業共計600億美元的產品徵收25%的從價稅,在WTO起訴中國的歧視性技術許可做法和限制中國對美投資。幾天之後,媒體透露美國政府考慮動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遏制中國在美收購敏感技術,如半導體和5G等領域。美中貿易戰一觸即發,引起全球股市大幅波動,中國朝野上下更是全民熱議如何贏得這場貿易戰。然而在筆者看來,這不是針對中美貿易現狀的一場鬥爭,而是一場瞄準十年後中美科技與貿易角力的序幕。

此次貿易戰與以往的鋼鋁產品貿易摩擦最大的不同是針對中國的高階製造業,劍指《中國製造2025》。中國目前在這些行業並沒有明顯的競爭優勢,相反美國在這些行業和中國有著不小的貿易順差。然而在中國加入WTO之前,誰也沒有料想到中國能在短短十幾年間成長爲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未來十幾年間,中美之間的貿易很可能不再是襯衣換飛機,而是飛機換飛機。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傳統的由要素稟賦決定的比較優勢逐漸失去,美中貿易格局將由目前遵從比較優勢的行業間貿易進入到由規模和技術優勢驅動的行業內貿易,也就是說在同一行業內的不同產品間的競爭。

在過去的二十年間,中國的科研投入和產出都有了極大的提升,中美技術差距顯著縮小。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最新發布的《2018年科學與工程指標》報告顯示,在2000-2015年間中國研發投入年均成長超過18%,R&D佔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0.89%提高到2015年的2.07%,同期美國這一指標從2.61%微升至2.74%。中國授權專利數量也由2000年的6446件上升到2016年的322484件,超過美國成爲世界第一。中國在科學和工程領域的同行評審學術期刊中發表論文也穩步上升,數量佔世界論文總數比例從2006年的12.1%升至2016年的18.6%,而同期美國佔比從24.4%降至17.8%,中國躍居第一。不過美國仍然在高引用率論文的數量上領先。

您已閱讀34%(876字),剩餘66%(170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