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共享單車

共享單車浪潮讓個體修車攤難以爲繼

共享單車使無數中國人嘗試騎車,但修車攤卻因此接不到活。如果修車師傅就此歇手,城市將失去一道富有人情味的風景。

兩年前從倫敦搬到北京時,我驚喜地發現,在這裏騎車上班要容易得多。這個交通擁堵得出名的城市修建了寬闊的自行車道,使我經常如入無人之境。

然而,去年春天我注意到,我突然要與許多搖搖晃晃的初學騎行者共享自行車道。吸引這些初學者騎車上路的是一大批新創公司,它們推出的共享單車可以用智慧型手機開鎖——而且可以隨處停放。

過去兩年裏,作爲行業領頭羊的ofo和摩拜(Mobike)投放了1900萬輛新自行車,使自行車成爲中國最引人注目的科技出口產品之一。它們的自行車在倫敦、巴黎和世界各地另外200多個城市的街頭都可看到。共享單車給人們帶來便利,在中國,數以百萬計的人首次蹬上了這種兩個輪子的交通工具。然而也不是人人都歡迎。

您已閱讀21%(302字),剩餘79%(113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