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以望遠,綱舉則目張。」十九大至2018年「兩會」期間,圍繞高質量發展的總要求,新一輪改革大潮方興未艾。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途徑,亦是構建本輪改革框架的主要脈絡。從這一視角看改革全域性,本輪改革綜合運用經濟金融體系改革、監管體制改革、政府機構改革等多重工具,在全要素生產率的每一個關鍵發力點均進行了針對性部署,形成齊頭並進、相互支撐的「全體系改革」。其改革範圍之廣、層次之多、力度之大、破立之深,已達到四十年一遇之量級,並在全球供給側改革競跑中佔據領先位置。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成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圍繞「高質量發展」這一「總要求」,2018年「兩會」期間,一系列涵蓋經濟金融體系、監管體制、政府機構的重大改革開放措施紛至沓來。面對此輪改革浪潮,一個基礎性問題亟待解答:什麼是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特質?唯有理清這一問題,才能準確把握本輪改革的全域性規劃、內生聯繫和歷史量級。綜合十九大至「兩會」期間的政策信號,我們認爲,「兩個提高」構成了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特質。
第一,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途徑。2015年,「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首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並隨後成爲「十三五」規劃的新重點。至2017年,十九大在首倡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亦首次在大會報告中強調「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這一關鍵變革契合經濟發展的理論邏輯,表明中國經濟從高速成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核心途徑是從依賴要素投入擴大、不可持續的舊動能,轉變爲主要依靠全要素生產率的可持續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