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2日,農曆狗年前夕,中國人民銀行發佈1月金融統計數據,市場的關注熱點主要在存貸款雙雙創下新高(人民幣貸款時隔兩年再創歷史新高,人民幣存款則創下歷史同期最高),很少有人關注一個存款分項指標的變化,1月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暴增1.59兆元人民幣,爲有數據發佈以來的歷史第三高,遠超歷史均值。但如果探究這一指標的歷史,不難發現其前兩次高點的出現恰逢2015年股市高位暴跌前後,再聯繫今年2月5日-2月9日A股遭遇的「黑色一星期」,非銀存款暴增伴隨股市巨震,這會是歷史的簡單再現嗎?
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在概念上主要包含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如券商、信託、保險、基金等等)託管在商業銀行中的各類賬戶資金,而中國人民銀行在金融統計數據中公佈的非銀金融機構存款乃是月度增量,其指標展現的是非銀機構在月度時間範圍內資金的流向(流出或流入)。以1月數據的暴增爲例,這表明金融體系的資金在短時間內大幅流向非銀行金融機構。該項指標從2015年1月起開始發佈,數據波動較大,有正有負。截至2018年1月,其歷史均值爲1843.7億,中位數爲2170億。歷史上,該指標僅有4次突破兆規模,分別是2015年4月的1.03兆,5月的1.94兆,7月的1.81兆,以及2018年1月的1.59兆。
非銀金融機構存款每次破兆的背後,都有股市投資(投機)熱情高漲、「全民」炒股的影子。前三次相信市場仍記憶猶新,彼時在「改革牛」、「政策牛」等各種口號的宣洩下,各類槓桿紛紛發力,A股市場於2015年4月開始快速走高,上證綜指於2015年6月上旬攀升至5100點的7年高位,金融風險也驟升至高點,處於一觸即發的狀態。隨著監管警示股市風險,並著手開始限制配資槓桿,股市於6月中旬開啓暴跌模式,在經歷了7月的國家隊救市(資金再度大規模湧入非銀金融機構)、「811」匯改之後,終於在8月下旬跌至3000點以下的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