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現在很重要,將來還會更重要。印度是一個民主國家,其經濟發展迅速;而且它將很快成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西方人應該熱切希望印度成爲民主和市場主導型發展的成功模板。那麼重要問題是,2014年5月上臺的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政府是否已經對印度的經濟軌跡產生了決定性的作用。證據顯示:還沒有。但是,該政府所推行的改革可能會在未來數年產生顯著影響。
1991年印度發生外匯危機後,其經濟政策和表現發生了決定性的轉變。1992年至2017年,印度推行的與中國類似的「改革開放」政策,使印度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平均年成長率提高到接近5%。1992年至2007年(含)的那些年,人均GDP的五年移動平均成長率達到7.2%,之後至2017年的那些年,這一成長率令人失望地下降至5.8%。(參見圖表。)然而,如果能一直保持這種增速,印度人均GDP本會每12年翻一番。這將是變革性的進展——不只是對印度,因爲聯合國預測到2040年印度人口將達到16億(佔世界總人口的17%)。
重要的問題是,印度的成長率是會繼續下滑、企穩還是回升。此處的關鍵問題是,印度投資率顯著下降,投資佔GDP比率從2011年40%的峯值下降到2017年的30%。如果投資率保持在30%的水準,GDP年成長率不可能會上升至8%以上,更不用說實現更高的成長率了——儘管成長率不會降低至如今的成長率以下。回過頭來看,2000年代初投資率飆升的狀況本身就是不可持續的。這種狀況遺留下來一個問題:銀行和許多企業中的壞賬導致的「雙重資產負債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