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股市場的IPO和發審委備受矚目。11月7日上會的6家公司有5家被否決,過會率不到17%,其中上海錦和商業還是第二次過會被否。這讓很多人感嘆A股IPO過會率太低了,中國股市又將進入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尷尬歲月。尤其在目前權力發審和市場資訊萎靡的情況下,IPO節奏的快與慢都很難得到市場認同,依靠加速IPO抑制殼資源炒作的意圖似乎也站不住了腳。
自去年IPO加速以來,排隊等待IPO的企業數量確實出現了減少,「堰塞湖」的壓力也有所減輕,但IPO的質量和新股業績變臉的數量也在大比例增加。我在上半年時曾做過統計,2016年至2017年一季度A股市場380家公司完成了IPO,其中2017年一季報業績下滑的公司有106家,佔比近28%,其中32家公司在今年一季報出現了虧損,佔比8.4%。截止目前這一趨勢並未發生改變,只是近期IPO過會審覈趨嚴,想矇混過關的企業數量有所減少,顯然監管層意識到,不能爲了解決IPO「堰塞湖」而製造大量的問題上市公司,尤其在這兩年市場信心不足的情況下,謹慎選擇優質上市公司是非常必要的。
基於此,監管部門爲了解決「堰塞湖」問題和抑制殼資源炒作,採取了加速IPO的舉措,同時對併購重組從嚴監管,對中概股迴歸實施收緊策略,這一政策組合最近已悄然發生變化。截至11月7日,9月底履職的第17屆發審委審覈的36家公司僅有20家過會,佔比56%,否決率則高達36%,另有3家暫緩表決。而今年前3季度的否決率爲13%,去年則不到10%,當然這也與新發審委員「新官上任三把火」有關,至於未來還會不會繼續堅持如此嚴格的審覈標準,目前還不好判斷,但加速IPO的理念顯然沒有得到市場的普遍認同,現在有可能是在修復市場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