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是新加坡大多數社區的靈魂所在,一到晚上,當地人就聚集在這些室外流動攤檔旁,享用物美價廉的晚餐。離我家不遠就有一個,黃昏降臨時,食客一家家坐在色彩明亮的長椅上聊天,享用數十個攤位供應的新鮮本地美食——從雞飯到福建蝦面。這幅夜景展現了新加坡的社區景象,它在各方面都是令人愉悅的,除了一點——夜市被陰森森的高層混凝土住宅樓包圍著。
6月倫敦葛倫費爾大樓(Grenfell Tower)悲劇發生後,人們想起了這個島嶼小國無處不在的高層住宅。除了該事件直接造成的恐慌外,葛倫費爾大樓火災使得人們更加擔心居住在公寓樓裏的生活,並在英國引發人們呼籲廢棄一些新建大樓。高層住宅樓是社會失敗的象徵,這一觀念不僅在英國深入人心,在整個西方亦是如此;正如J•G•巴拉德(JG Ballard)在他1975年的反烏托邦小說《摩天大樓》(High-Rise)中所寫的那樣,「這一環境不是爲人、而是爲人的缺失而建的」。
不過,如今時常被引爲英國後退歐時代模板的新加坡,提供了一種鼓舞人心的不同景象——高層住宅樓不僅正常,還受到歡迎。的確,在歐洲或北美看來,新加坡公共住房(又稱「組屋」——譯者注)的故事可能近乎奇蹟。
您已閱讀31%(494字),剩餘69%(109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