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準備大規模接收國際難民嗎?恰逢6月20日的「國際難民日」,這個問題在中國網路上引爆了一輪討論熱潮。在新浪微網誌上,有的相關貼文有多達數萬條轉發或評論。聯合國難民署的官方微網誌發佈了聯合國難民署中國親善大使姚晨希望難民「再次成爲普通人,享有一個普通人應當享有的權利」的言論。本文寫作時,該條微網誌已吸引逾1萬條留言。
當今世界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體系,雖然國際合作、國際治理已蔚然成型,但各國在難民事務上仍擁有近乎絕對的主權。即使在作爲「超國家實體」的歐盟,情況也是如此:歐盟雖然希望通過討論制定統一的難民政策,但各國仍然保留著近乎完全的自主權。根據相關國際公約,因爲戰爭、衝突、迫害等原因而流離失所的難民,的確有得到國際救助的權利。但是各國的能力、資源和救助意願是有限的,具體如何救助,相關責任如何分配,應通過國際討論和協調來解決。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國在認定難民身份、決定是否給予庇護、接收多少難民、接收後的難民待遇政策等方面,仍然享有完全的、不可剝奪的自主權。
在中國國際影響力快速上升的情況下,也出現了一些主張中國更多參與國際難民治理、甚至接收一些難民的呼籲,但這樣的建議,絕不能等同於強迫中國接收難民。和絕大多數國家一樣,中國的移民政策、難民政策、庇護政策、邊境管制政策等是完全自主的,是中國可以自行決定的。中國的正式媒體,也許有必要多介紹這方面的國際法治的相關常識,以利於提升公衆對此問題的認識程度,形成健康、理性的心態,以避免出現可疑資訊氾濫和許多人非理性恐慌的情況。當然,在任何國家,保持難民政策的透明性,及時公佈難民救助工作方面的詳細資訊,緩解公衆可能出現的疑慮,都是極爲必要的,可以減少難民政策實行方面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