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是一個能抓住市場眼球的總統。他的稅改方案儘管尚未成形,但給市場帶來的心理衝擊卻已經歷經數輪。在4月下旬公佈的最新稅改方案,成爲川普上任以來第一個即將付諸國會討論的稅改方案,其提出的降低個人以及公司所得稅以及鼓勵美國企業將海外利潤轉回本土,是核心議題。
這樣的方案一出臺,就成爲了國內熱議的話題,在「中國宏觀稅負高企」的疑似大背景下,美國大規模減稅,不僅有著示範意義,似乎也有著反諷的意味。只是,坦率地說,第一,川普的稅改可能並不會像很多人預期的那麼「革命性」,第二,簡單比較中美稅收體系,在某種程度上是拿小學教材與高中教材相比,意義並不是特別大。
川普提出的方案,是大幅降低企業所得稅率,目前是將最高稅率從目前的35%降至15%。從相關的分析來看,每降低1個百分點的企業所得稅率,美國聯邦政府會在未來10年少收1000億美元,那麼如果降低20個百分點,就是說美國政府要在未來10年少收2兆美元,簡單來說每年平均少收2000億美元。聽上去這個數字不算小,但事實上美國經濟體的規模大約在20兆美元,這2000億美元僅僅相當於美國GDP的1%,相當於美國聯邦政府預算收入的4%。這樣的一個減稅方案,聽起來似乎十分可觀,但實質性的影響似乎仍然有限,更不要說未來再經過國會的辯論,最終方案如何,還不得而知。而對個人所得稅的減稅方案,具體效果就更加難以衡量,目前來看,川普希望將目前的7檔稅率減爲3檔,同時提高免徵起點,同時減少對富裕人羣的稅收優惠,但事實上,個人所得稅最重要的貢獻來源來自於中高收入的美國中產階級,而各項改革是否能夠真正爲中產階級減負,其實仍然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