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FT社評:「一帶一路」計劃的雄心與疑問

「一帶一路」倡議有望產生實實在在的效益。但這一可能性是否會變爲現實,則很大程度上要看中國的目標是什麼。

如果說唐納•川普(Donald Trump)總統通過讓美國撤出全球貿易領導地位,留下了一個真空,那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正決心填充這一真空,而世界正在注意到這一轉變。昨天,近30個國家的領導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B)、聯合國(UN)的負責人,以及來自全球各國的代表齊聚北京,參加推銷中國新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倡議(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的會議。

這是一個極爲雄心勃勃的計劃,打算修建公路、鐵路、港口、油氣管道及其他基礎設施,通過陸路和海路把中國與中亞、歐洲和非洲連接起來。陸路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支脈延伸至東南亞和印度洋。規劃了大約9000億美元的投資,資金來源是多家中資銀行或中國支持的銀行及信貸基金。

這次會議的與會者將同時帶著希望和擔憂。西方強國在上升期也曾投下資金,以便爲其產品開拓市場,並擴大其政治影響力版圖。較貧窮國家樂於接受這些資金——這爲雙方都帶來了喜憂摻半的結果。不過,這一切不僅是一種殖民模式在21世紀的重演。中國並未主要把新絲綢之路呈現爲一個發展項目,而是爲了在難以擺脫經濟成長乏力、貿易量停滯的當今世界將其作爲刺激貿易的手段。除了基礎設施之外,降低貿易壁壘和促進監管協調也被相當正確地列入了議程。該倡議會影響到的許多國家需要改善基礎設施,也需要深化國際貿易往來。一帶一路倡議確實有可能產生實實在在的效益。

您已閱讀48%(596字),剩餘52%(6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