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能讀懂你的情緒嗎?蘋果(Apple)、谷歌(Google)、Facebook等科技公司的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它們共斥資數十億美元用於研發能讀懂情緒的設備,讓設備利用人工智慧與人類進行有意義(並可帶來利潤)的互動。
這些企業正寄望於一種流行了100多年的有關情緒的看法:微笑、憤怒和其他面部活動都是在表達某種情緒,這是與生俱來的,而且是全球相通的。但這種看法正確嗎?科學家在全球各地進行了實驗。他們利用面部動作的圖片(噘嘴、微笑),每張圖片的後面都列出一些描述情緒的辭彙(悲傷、驚訝、高興等等),然後要求實驗對象選擇與面部動作最匹配的辭彙。有時,他們會講述一個有關情緒的故事,然後讓實驗對象在不同的面部表情中做出選擇。
西方人大約有85%選擇了預期辭彙。東方人的得分較低,但總的來說,這足以說明眼睛睜大、皺鼻和其他面部動作都是全球通用的情緒表達方式。這些研究重複了多次,結果都一樣,通用的情緒似乎成了刀槍不入的科學事實,就像重力法則一樣,這對於機器人和他們的創造者來說是個好訊息。
您已閱讀31%(439字),剩餘69%(95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