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韓關係

面對「薩德」,中國的對外心態亟需轉變

趙靈敏:對北韓和美國的責任避而不談,專揀軟柿子捏的行爲,不是一個立志領導世界的大國所應有的選擇。

2月28日,南韓樂天集團與南韓國防部簽署換地協議,出讓位於慶尚北道星州郡的高爾夫球場,用於部署中國強烈反對的「薩德」反導系統。事件引發中國民衆的憤怒,用門店示威、罷買等方式來表達不滿。官方媒體則連篇累牘地對樂天進行了口誅筆伐,北京和重慶等地方政府迅速對樂天超市的違法行爲進行了查處,樂天中國的網站更是出現了無法登陸的情況,可能是遭到了駭客攻擊。

這一幕讓人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在過去幾年,當一些國家有意無意「冒犯」了中國之後,類似的雷霆之怒差不多是標準動作,區別只在於程度的不同。在這一點上,日本、挪威、越南、菲律賓、蒙古、新加坡等國家的領導人和民衆應該是「寒天飲雪水、點滴在心頭」。觀察這些年來中國和別國發生摩擦時的反應,可以總結出以下幾種心態:「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中或最」、「面子大過天」、「寧要我負天下人,不許天下人負我」。

過去一百多年裏,中國和西方的關係經歷了一個漫長而複雜的演變過程。鴉片戰爭之前的很長時間裏,中國雖然相比西方已經大幅落後,但依然夜郎自大地生活在「天朝上國」的迷夢裏。鴉片戰爭使得中國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被動進入到一個完全陌生和敵意的國際關係體系中,一再割地賠款之後,原有的優越感和自信迅速被自卑、憤怒和敏感所代替,西方也成了造成中國不幸的元凶首惡。1949年之後長期被威脅和被孤立的處境,更使中國人形成了一種被包圍的心理狀態,對外部世界有深深的懷疑和不安。國內的中、小學乃至大學的歷史教學,更是極力喧染和誇大近代中國積貧積弱的原因是美國等列強侵略所致,由此鑄成揮之不去的「1840年情結」,使很多人從小就養成了一種強烈的仇美、仇日和仇西方心理。最近社群媒體上有文章講述自己的小孩在家中有日本小朋友到訪時的種種奇葩舉動,小學生仇日的原因,除了學校教育,幾乎不可能有其他解釋。

您已閱讀25%(751字),剩餘75%(220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