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

FT社評:IPO對科技公司吸引力下降

來自員工和股東的壓力早晚會迫使一些科技公司進入IPO市場,但越來越多股份由私人所有的趨勢可能持久存在。

一家沒有汽車的公司正在改變駕駛;一家沒有客房的公司打得酒店業潰不成軍。這些是對Uber(Uber)、Airbnb的全新商業模式的標準稱頌之詞。還有一樣東西是這兩家公司沒有的——儘管公認的估值分別爲680億美元和300億美元,兩家公司都沒有公開上市。無論好壞,這也是創新,是不僅限於科技行業的一種趨勢的一部分。

現金充裕的私人投資者已經爲此類公司提供了數十億美元融資。2016年,科技公司首次公開發行(IPO)處於自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準。新的科技泡沫是不是正在只有局內人能看到的地方被吹起——這些局內人全都受益於泡沫被吹得更大?而當越來越多的資產由投資精英所有時,廣大民衆是否成了輸家?

Snapchat的母公司Snap已經提交了規模達200億至250億美元的公開上市申請,這一訊息讓人燃起了情況正在迴歸常態的希望。來自員工和股東的壓力也早晚會迫使一些科技公司進入IPO市場。但越來越多股份由私人所有的整體趨勢可能會持久存在。各種私人資金依然充足。這方面明顯的例證是,軟銀(SoftBank)與沙烏地阿拉伯最近決定成立一家規模1000億美元的科技企業收購基金。該基金的資金實力將相當於整個美國風險投資行業的兩倍。與此同時,做一家上市公司並不輕鬆,需要披露各種資訊、取悅不停波動的市場。

您已閱讀44%(542字),剩餘56%(69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