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8日晚,2016年美國大選結果公佈,唐納•川普當選美國第45任總統,出乎先前衆多專業人士的預料,甚至有評論認爲此結果是今年的又一大「黑天鵝事件」。由於近期世界範圍內所謂「逆全球化」的現象此起彼伏,川普又在競選過程中提出一系列具有反全球化、反自由貿易、反移民色彩的主張與口號,其當選美國總統令不少人擔憂下一步中美關係和全球化進程的走向。但是在我看來,川普的當選在給中美關係和全球化進程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新的機遇。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美國總統大選和政治體系的一些基本背景。一是通過以往歷次美國總統大選的經驗來看,競選時的口號和主張不等於執政政策。正如里根在總統選舉時說要升級同臺灣的關係,但當選之後態度發生很大改變,在其任職期間,美國與中國建立了良好關係;柯林頓在總統選舉時提出中國的人權問題,但當選後促成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二是美國總統大選的同時也在選舉新的國會,國會能夠對總統的權力構成限制,包括各種預算和重要的政策。三是美國是聯邦制國家,50個州各自有獨立的政策,尤其是經濟政策。所以,川普當選新任總統後,需要代表國家意志,考慮整體社會利益,而不是完全按照競選時的主張施政。
川普當選帶來的挑戰,目前主要是一定時期內美國相關政策的不確定性、雙邊關係的磨合,以及可能對全球化進程產生的負面影響。從長期來看,這些問題可以在中美兩國廣泛的共同利益基礎上,通過管控分歧,加強全方位、多層次的對話與合作得以解決。
您已閱讀35%(614字),剩餘65%(113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