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關係

中國化解「薩德」危機需要新思維

謝毅哲:中國需向美韓發聲,做好必要反制,在「薩德」部署已成定局情況下,應努力在技術層面尋求國家利益最大化。

中國「十一」長假的前一天,有兩條頭條新聞或許讓北京負責北韓半島事務的外交和軍事部門「不得安寧」,牽動著中韓兩國的神經。據報道,9月29日上午中國漁船疑因韓海警投放爆音彈,在韓海域起火,導致三人死亡;當天上午南韓國防部宣佈確定美國在韓部署「薩德」反導系統(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 THAAD)新址。此時,筆者認爲是時間回顧一下中韓關係和尋求化解「薩德」危機的新思維。

自1992年8月建交以來,中韓關係一直健康穩定發展。雙邊貿易額成長36倍,從1992年的63億美元到2015年的2274億美元;每週約有1100趟飛機承載著約20萬商人、遊客、學生等往返於中韓之間。2014年7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打破慣例,在尚未訪問北韓的情況下出訪南韓。去年1月,中韓在首爾簽署《中韓自貿協定》。去年3月,南韓青瓦臺不顧盟友美國反對,決定加入由中國領頭創辦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而韓總統朴槿惠也冒著得罪美國和國內保守勢力的巨大風險,於9月3日毅然飛往北京,參加由中國主辦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活動。朴槿惠總統與習近平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觀看閱兵式的合影,標誌着中韓蜜月期的頂峯。

不過好景不長,中韓關係迅速跌入了谷底。今年7月8日(中菲南海仲裁案裁決的前四天),美韓不顧中俄一直以來的反對立場,突然宣佈將在2017年底前在南韓部署「薩德」,以應對來自北韓的威脅。中國外交部立即在當天召見美韓駐華大使,提出嚴正交涉。緊接著,中國外交部、國防部及專家學者都通過不同途徑表達了反對意見,而南韓政府高層也在不同場合公開「暗示」中國在干涉南韓內政。一時間,中國軍演、「限韓令」(抵制「韓流」)、經濟制裁、親華南韓國會議員訪華、「事大主義」(歷史上北韓對華朝貢、小國侍奉大國)、「中俄朝對美日韓新冷戰體系」等辭彙,充斥於中韓兩國的輿論戰之中。「薩德」部署問題成爲中韓建交24年來的最大挑戰。

您已閱讀29%(828字),剩餘71%(199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