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樓市已經進入下半場

池光勝:下半場刺激只會加大危機可能性。在後「黃金時代」,樓市將逐漸走向集羣化,去庫存仍是長期而艱鉅的任務。

中國房地產市場起步於上世紀80年代末,並在本世紀初開啓了單邊牛市行情,2002年-2011年也被稱爲中國樓市的「黃金十年」,隨後中國樓市開始步入調整期,在經過2013-2014年的蟄伏之後,2015年中國樓市再次迎來了「久違的繁榮」,不僅北上深一線城市的房價出現了20%以上的漲幅(深圳2015年初至今的漲幅已超過75%),南京、合肥、武漢、蘇州和廈門等二線城市也呈現出「供銷兩旺」、「量價齊升」的態勢。尤其是伴隨著2015年底至2016年前三季度各地「地王」不斷湧現,社會各界對樓市的關注度顯著提升,各種質疑聲音也不絕於耳。那麼,我們應當如何從更加廣闊的視角來看待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中國樓市的下一個春天在哪裏?影響一個城市房價最重要的因素有哪些?

一、中國樓市已經進入「下半場」

我們把中國樓市劃分爲「上半場」和「下半場」主要是基於中國樓市在2011年前後表現出完全不同的發展邏輯。在2002-2011的上半場,中國樓市作爲人民幣的「吸收劑」而存在;在2011年後的下半場,中國樓市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爲蛻變成爲中國經濟的「吸血鬼」。

您已閱讀14%(465字),剩餘86%(281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