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底出人意料地宣佈重新評估後,英國政府已經拍板建設欣克利角(Hinkley Point)核電站。這是德蕾莎·梅伊(Theresa May)出任首相以來作出的最重要的戰略決定,這個決定不僅關係到英國的未來競爭力,也關係到其與中國和法國的關係。
遺憾的是,梅沒有利用這個機會修改這個鉅額項目的商業條款,該項目造價180億英鎊,將由法國公用事業公司——法國電力(EDF)承建,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CNNC)和中廣核集團(CGN)參與投資。不過,她宣佈相關計劃,擬出臺規範外資投資於英國關鍵基礎設施的新規則。這些規則對該核電項目的影響尚不明朗。如果新規則足夠嚴格,它們仍可能給欣克利角項目帶來變數。
10年前剛構思時,欣克利角項目是作爲一套整體規劃的一部分,目的是在老舊的燃煤電廠逐漸淘汰之際,啓動一場核電「復興」;那時該項目是一個更具吸引力的主張。當時預計,核電與其他電力來源相比將具有競爭力,而且將幫助英國達到日益嚴厲的排放目標。10年後的今天,風電、太陽能和天然氣的成本都在下降,而該項目商定的電價高出近四倍。法國電力獲得的電價將是英國當前批發電價的兩倍多,而且將隨著通膨上調,保證35年。因此,仍然懸而未決的問題是,該項目是否以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既滿足英國的能源需求,又達到減排目標?
您已閱讀45%(541字),剩餘55%(65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