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剃刀邊緣

少女蔡林溪的美國留學經驗

老愚:蔡林溪對中美教育的比較一針見血。她問:「我常想,爲什麼國內教育會導致我們對世界產生偏差性認知?」

因爲對中國當下教育的絕望——意識形態化和工具化,有能力的父母正爭相把孩子送到美國讀書。從早期的讀研究生深造到大規模讀大學,再到讀中學和小學,波瀾壯闊的留學潮,裹挾著越來越多的家庭和孩子。不同層級的留學生涯,都在出版物上留下了烙印。著名的有《哈佛女孩劉亦婷》《耶魯女生》等等,大都是以成功者的視角講述留學生活,明白人心裏都很清楚,那些「傳奇」其實不可複製。

留學中學生寫的書林林總總也有十餘本,諸如《美國: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樣》《《青春閃耀美利堅:我在美國上高中》》《花開彼岸:我們在美國讀中學》等等,這些書介紹的留學經驗,大都偏重實用,意在回答如何去美國讀書以及美國中學的狀況,體驗型的甚少。在這種情況下,新近出版的、筆者編輯的《溪遊記:我在美國上高中》一書,便有了獨具的價值:它既非實用指南,亦非個人如何功成名就的葵花寶典,而是一本誠懇的小書,是一位中國少女從十五歲到十七歲兩年求學生涯的經驗記錄。

作者的文字帶有特定年齡段的生命氣息,清新,活潑,靈動,她以犀利的筆觸表達了自己的精神蛻變,這是成長中的心靈對新世界的真誠反應,真實可信;其對異質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尤其令人讚歎。

您已閱讀14%(486字),剩餘86%(287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