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約奧運會

FT社評:重在參與的奧運精神長存

里約奧運會上,中國遊泳選手傅園慧等運動員獲得讚譽表明,贏得全世界尊重的方式有很多,未必非得贏得金牌。

人人都愛勝利者。世界各地的國家現在正愉快地以歡呼聲迎接著他們的奧運冠軍。在新加坡,這個城市國家有史以來第一位奧運金牌得主約瑟夫•斯庫林(Joseph Schooling)成爲了民族英雄,在議會受到了集體起立鼓掌歡迎。在美國,出類拔萃的體操運動員、里約奧運會4塊金牌得主西蒙娜•拜爾斯(Simone Biles),成爲了里約奧運會的象徵。與此同時,英國人驚喜地發現,英國代表隊在奧運金牌榜上竟然排名第二。

不過,在慶祝成功與勝利之際,重要的是記住現代奧運會創辦人皮埃爾•德•顧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曾經說過的話:「奧林匹克運動會最重要的不是取勝,而是參與。」

一些人可能會不把顧拜旦的話放在心上,認爲這話只適用於一個已經逝去的時代——那時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都是業餘選手。誠然,英國在奧運會上的成功源自對奧林匹克運動的大量資金投入,這些資金使得潛在的奧運會冠軍能夠全職投入到自己的體育項目訓練中——哪怕是幾乎沒有職業基礎架構的體育項目。上週,英國資深媒體人皮爾斯•摩根(Piers Morgan)擁抱了一種醜陋的新思潮,他評論稱自己只對金牌得主感興趣。

您已閱讀39%(484字),剩餘61%(74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