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政府最終決定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引發了中國的強烈反應,從媒體批判到一系列地方以及人文交流的暫停,反制的力度確實前所未見。而在南韓社會,對於中國反應也持一種強烈的批判態度,對那些主張與中國溝通的議員甚至上升到「事大主義」的高度進行批判。目前雙方政府之間尚沒有進行激烈的直接交鋒,似乎還在爲進一步的調整留有餘地。但至少在輿論層面,中韓間已陷入相互的惡感之中。
中韓關係僅僅因部署一個反導系統而陷於嚴重危機,看似不可思議,細究則事出有因。從南韓方面看,朴槿惠無疑曾爲中韓關係投入了巨大的政治資本,特別是頂著美國壓力出席中國去年的9•3閱兵式。但在南韓最爲看重的朝核議題上,她似乎逐漸喪失了依靠中國推動北韓實現無核化的希望。儘管第四次核試後中國和國際社會一道執行了空前嚴厲的制裁措施,但可能在她看來中方行動過於遲緩,而且雙方間熱線機制並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似乎也侵蝕了她對中國的信任。或許更加重要的是,北韓在第四次核試後屢次發射飛彈,南韓可能認定促使北韓棄核希望日益渺茫。於是,在北韓擁核這一現實下如何維護自身安全、而不是推動北韓棄核,成爲其優先課題。在此背景下,部署薩德就成爲壓倒一切的目標,即使中韓關係也要爲之讓道。
而從中國方面的視角看,做出憤怒的反應也並非沒有理由。儘管中方對薩德的批判集中在其軍事效能方面,但可能最主要的還是把它看成是一個政治決定,即這一舉動意味著南韓在中美之間做選擇時倒向了美國一邊。中韓關係當然不能與持續數十年的美韓同盟相比,但南韓在中美地緣競爭加劇的情況下做此選擇,仍然會讓中國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