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香港失去「中國門戶」地位?

隨著外資進入中國市場難度減弱,香港作爲「進入中國的橋樑」的地位受到威脅。但是,香港依然有很大的優勢。

作爲地處大國邊緣的彈丸之地,香港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與其規模並不相稱的極大作用。150多年來——其中多數時間裏香港是隸屬大英帝國的一個轉口港——這座商港充當著西方進入中國的通道,同時也是一座商品與服務交換、思想交流的港口。

然而,香港作爲「進入中國的橋樑」的地位開始受到了威脅。如今中國內地企業可以在境內融資,而外國投資者要在中國內地直接投資也比以前容易多了,儘管與投資西方大部分地區相比,在中國投資進度更慢、風險更大,限制也更多。中國在上海和深圳設立的自貿區爲外國投資提供了機會;人民幣越來越多地被用作貿易結算貨幣;再加上近年來啓動的「滬港通」(Shanghai-Hong Kong Stock Connect),這些都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聯繫,包括直接聯繫以及通過香港的間接聯繫。

看到這些變化,人們不由得產生疑問:未來香港還能繼續扮演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金融中介角色嗎?與此同時,亞太地區的新加坡等其他城市也對香港構成了挑戰。

您已閱讀14%(419字),剩餘86%(254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