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書評:國家興衰,好富翁與壞富翁

桑曉霓:夏爾馬在《國家的興衰》中,提出評估國家的10個標準,如通膨、債務、好億萬富翁數量、國家干預度。

2013年12月,投資經理魯奇爾•夏爾馬(Ruchir Sharma)在印度中央邦(Madhya Pradesh)和拉賈斯坦邦(Rajasthan)街頭,就即將開始的選舉採訪當地人。夏爾馬在《國家的興衰》(Rise and Fall of Nations)一書中寫道,他所到之處,人們都「憤怒地念叨著(過去5年土豆、酥油和洋蔥的價格)具體上漲了多少盧比……有關通膨的聲音蓋過了其他緊迫問題,例如腐敗和失業。」

夏爾馬是摩根史坦利投資管理公司(Morgan Stanley Investment Management)在紐約的新興市場主管和全球首席策略師。通膨是他用來評估各個國家(不管大小)前景的10個標準之一。他寫道,通膨是個問題,因爲它會遏制儲蓄、提高資金成本並導致政治不穩定,從而扼殺成長。

正如夏爾馬對印度洋蔥價格的洞見所顯示的那樣,他的工作絲毫不涉及高深的理論,也絲毫不抽象。他的新書沿用了2012年,他在寫作關於新興市場的著作《一炮走紅的國家》(Breakout Nations)時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判斷研究對象國的基本面因素意味著更悲觀還是更樂觀的前景時,既考慮鄉間理髮師的看法,又考慮企業總裁的意見。他得出,大多數對象國的前景是悲觀的。夏爾馬指出,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有60多個國家的年增速達到或超過7%;如今這樣的國家只有9個。

您已閱讀34%(576字),剩餘66%(112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