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北京的劉女士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將該上小學的兒子送入了位於東三環邊上的一所國際學校,雖然每年近25萬的學費佔到了家庭收入的二分之一,劉女士卻覺得十分值得。「國際學校的價格雖然遠超普通小學的價格,但是對於孩子的成長是十分有好處的;身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中國,沒有學區房或者是戶口的孩子面臨更加貧乏的公立教育資源。我們希望孩子以後可以出去看看,也希望能夠儘自己的全力讓孩子快樂成長。」
僅僅在十年前,國際學校在中國還是「貴族學校」的代名詞,隨著中高產階級收入的增加和對於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國際學校也逐漸投入中產階級的懷抱。瑞士投行瑞信在《2015年全球財富報告》中指出,中國中產階級人數達到1.09億名,位居全球之首。而中國傳統尊師重教的理念又讓很多家長心甘情願勒緊腰帶去讓孩子接受國際教育。智研數據中心預計,目前中國國際學校在校學生人數已經超過236,400名,而中國國際學校的市場規模也從2010年的101億元人民幣成長到2014年的213億人民幣。
此外,中國留學生年輕化趨勢也客觀上促進了「從搖籃到高中」的民辦國際學校的發展。日前,中國教育在線組織的《低齡留學調查問卷》調查顯示,超過三分之二的被調查者在高中及高中以下階段就已經有了出國留學的意向。在擁有出國留學意向的學生中,初中以下階段學生佔比22.58%,初中階段學生佔比32.26%,高中階段學生佔比22.58%。從娃娃抓起的國際教育雖然花費不菲,但是對於家長來說可以讓孩子更快適應海外學習生活,並且免受國內公立教育的辛苦。對此,惠靈頓中國的教學總監何邁德博士表示贊同。「在國外當教授期間,我發現很多中國的留學生雖然英語十分流利,但是卻並沒有西方人的思維,我想這和他們的基礎教育有一定的關係。」